外汇占款下降传递的信号
央行数据显示,4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55888.21亿元,较3月减少605.71亿元,这是今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去年四季度,外汇占款曾连续三个月负增长,为近十年来首见。但到今年一季度这一趋势得到逆转,尤其是3月份新增规模骤然上升,市场对外汇占款继续回升的预期随之上升,4月份的再次下降亦因此显得颇为突兀。
综合分析,4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184.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FDI)为84.01亿美元,二者合计约合1690亿元人民币,4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与贸易顺差以及FDI增长相背离,这表明4月资本再度出现外流迹象。
那么是什么造成“热钱”流出,乃至外汇占款下降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也是中国外汇占款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目前美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低通胀轨道,欧债危机动荡引起市场避险情绪增强,致使资金流向美元避险,海外风险对“热钱”回流中国构成拖累。过去是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获得高收益以后再回流。但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的倾向十分明显,不仅仅是短期资本,也包括一些长期资本。中国4月FDI为84.01亿美元,同比下降0.74%,已经是连续第六个月出现负增长,这就是长期资本在撤出的一个迹象或先兆。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也在走出去,4月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一倍,这种增长也会是趋势性的。
从内部环境来看,受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贸易逐步走向平衡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也不利于“热钱”大幅流入。这一预期还体现在4月的金融数据中,当月外币贷款增加15亿美元,外币存款增加227亿美元。而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前几年,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一直持续增长,外币贷存比一度超过200%。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所引发的资本流动变化。随着强制结售汇制度的取消,收汇后不再流入境内结汇的企业越来越多,或者在香港结汇,或者滞留在香港,都会导致流入的外汇减少,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资本流出。
鉴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再平衡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国外汇占款的下降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外汇占款已经到了一个从正增长到负增长的拐点。这对我国货币创造机制和货币政策应对都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外汇占款不再是中国货币创造机制的主角。过去十年,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央行实施的“冲销干预”政策,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货币创造的主要渠道。但未来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趋势性下降,其作为货币创造主渠道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长期来看,对通胀也有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的趋势性下降,货币创造将更多依赖于国内信贷的增长。央行过去那种被动型资金提供者的角色需要发生一定转变——央行在银行间流动性的收放方面主动性更大。央行将越来越频繁地运用公开市场工具。央行需要靠降低存准率,提升货币乘数,而原来用于冲销外汇占款的存准率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货币‘反冲销’的主要方式,存准率的下调也将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手段,而非彰显货币政策的宽松。
近期来看,央行有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和压力。4月CPI回落至3.4%,稍事缓解了对今年通胀的担忧,全年贸易形势不容乐观,预计贸易顺差将会继续收窄,造成新增外汇占款面临趋势性下降情形。这都为为降息和下调存准率打开了政策空间。继今年第二次降准后,年内可能还会有2次降准,三、四季度或各一次.
(来源:互联网)